中国众多制造企业正在加快提速智能制造,对于企业而言,最大的对手不是同行,而是自己,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长盛不衰,智能制造已支撑不少优秀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,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制造企业未能真正理解智能制造,存在以下八大误区。
误区一:重自动化,轻数字化
目前,制造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源成本的巨大压力和招聘的困难,许多离散制造企业都积极开展生产线自动化改造。许多生产线初看起来都很先进,但仔细研究,一方面,许多企业的自动化产线还只能适应单一品种,柔性不强;另一方面,许多企业不够重视设备联网和产线数据采集,很难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与透明化,对生产现场实时情况的掌握也是一个难题。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艺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,但数字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,也存在与自动化系统脱节的问题。
误区二:重单机自动化,轻系统柔性化
很多制造企业非常重视购买数控加工中心或者钣金加工设备,不少企业还配备了上下料的工业机器人,但是往往还是单机自动化,还没有应用柔性制造系统(FMS)或柔性制造单元(FMC),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人工搬运,导致产生在制品库存,高端智能装备的OEE较低。而国际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应用柔性制造系统,实现了机加工和钣金加工的全自动、无人化地加工不同的零件。
误区三:重局部改造,轻整体优化
许多企业非常重视自动化改造,推进机器更换人力。尽管可以减少人力,提高单一工位的效率,但对提高生产线整体效率意义不大,并且经常会把瓶颈工序移至其他工位。恰当的方式是以工业工程为基础,运用价值流图等方法,根据产品种类、产量、批量、制造工艺、生产能力、生产节拍、在制品物流传送方式等,进行整体优化;为了减少自动化改造的难度,尽可能地满足各种变型产品的生产和装配,从实现自动化的角度对制造工艺进行优化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误区四:重单元系统应用,轻整体规划系统集成
许多企业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一类问题而建设一套信息系统,缺乏总体规划,导致功能重叠、边界模糊、数据源多样化等问题。而企业的运行效率并未提高,甚至是下降,投资收益率也不高。应将业务边界与系统边界分开,简化数据在不同系统间传递的过程,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,消除信息孤岛,为企业运行分析提供统一、一致的数据源。
误区五:重数字化设计,轻数字化仿真与优化
近年来,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(R&D)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,购买了三维CAD、CAE等软件,但是,大部分企业还是重产品开发(Development)、轻研究(Research),主要还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产品设计,对于前沿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不够。在系统应用方面,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十分广泛,部分企业已经延伸到数字化工艺,但是对于仿真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,主要进行运动仿真、结构和流体仿真与验证,尚未实现仿真驱动设计和多物理场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,仿真应用不成体系,缺乏对仿真规范、仿真流程、材料数据库的管理,仿真人员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,仿真软件的价值远未充分发挥。
误区六:重显示度,轻实用性
在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的背景下,部分企业不惜重金打造出豪华版的智能工厂,各种智能装备和信息系统一应俱全,包括知名品牌的BI、ERP、PLM、MES、SRM、ESB、生产及物流仿真系统、自动立体库、AGV、自动化产线、生产指挥中心等,建立了专门智能制造展厅、车间现场的参观通道、示范生产线等,很有显示度。但在实用性方面却明显不足,不少企业不惜重金建立了大屏幕生产指挥中心,平常却没人看,更多地只是用于参观。对于生产状态的预警和报警等关键信息,却没有实现根据管理者的角色推送到移动终端。
误区七:重建设,轻运维
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,制造企业普遍存在重建设、轻运维的问题。企业在系统采购实施阶段,会进行需求分析、系统评估、可行性分析和招标选型。但系统启动后,缺乏持续的操作和维护,应用软件多年不维护升级,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流程的匹配差距越来越大,难以发挥系统价值;自动生产线也存在维护不及时、故障率高的问题。
误区八:重信息系统应用,轻数据价值管理改善
很多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诸多信息系统,但系统应用的效果和发挥的价值却参差不齐。一方面,虽然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,但企业对系统的数据本身缺乏分析,数据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,难以支撑企业决策;另一方面,企业想借助信息系统去管理大部分的业务问题,但建设信息系统时,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需要执行的管理改善,业务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很不完备,造成系统的应用效果未达到预期。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部分为大界机器人网站编辑原创文章,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需转载,请标注来源网站和文章出处链接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